来源:均衡博弈讨论会
时间: 2017/3/15 11:03:13
1 央行系列金融报表内容分析1.1 基础信息解析
1.1.1 着重需要关注的报表
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板块:货币统计概览、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查看央行主页网址如下:http://www.pbc.gov.cn/rmyh/index.html,查看2016年统计数据。每个板块下表格的选择侧重点:
板块一货币统计概览
主要关注以下几张表:
表1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表2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表3 存款性公司概览、表4 货币供应量——即M0,M1,M2,原属于存款性公司概览的一部分。关注这张表的原因是存款性公司概览数据发布的较晚,截止到6月24日为止,5月份的表还未公布。
板块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
主要关注以下几张表:
第一类表金融机构本外币及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本外币、人民币、外汇信贷收支表,共6张:
表1 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表2 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表3 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表4 存款类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表5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表6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第二类表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四家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共3张表:
表7 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表8 中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表9 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板块三社会融资规模
关注表1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表
综述,央行的统计报告即从以上列示的表里把最重要的部分提取出来所形成。以五月份的统计报告为例:第一块,讲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情况;第二块,讲人民币和外汇货币贷款的情况;第三块,讲人民币存款和外汇存款的情况分别对应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收支表。央行发布的另外一个报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报告》,对应的刚才的社融的表。
1.1.2 资产负债表与信贷收支表
不同表的科目不同。具体资产负债表和信贷收支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联系:信贷收支表是资产负债表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信贷收支表里的存款,就是B/S资产负债表里负债的概念;信贷收支表里的贷款,就是资产负债表B/S里资产的概念。
区别:
货币体系架构:分成三层:央行→银行→非银行(派货币)
资产负债表是对央行,以及央行和对银行全部的资产负债情况一个时点的静态值(即对央行,以及央行和对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情况的一个总体描述);
信贷收支表主要讲的是银行与非银行的往来,(即信贷收支表是把银行与非银行之间往来所形成的资产负债情况做了一个描述)。
1.1.3 金融机构的分类
在央行发布的系列金融报表中,所指的金融机构全部指境内机构,不含境外的分支机构。但境内机构实际上也可以包含一些境外机构的分支,如一些境外银行的境内分行。
在央行系列金融报表中,金融机构分为四个类型:(1)央行(2)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3)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贷款公司)(4)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基金、交易所、担保公司等)。
不同的报表对不同的金融机构有不同覆盖。如:表头含“货币当局”四个字的,特指央行;表头称为“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包括的是央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表头称为“金融机构”的,包括央行、银行存款类金融机构、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1.2 各类报表解析
1.2.1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总资产科目
国外资产
外汇——中央银行外汇占款,核算的是中央银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占用的人民币资金;
金融机构外汇占款——金融机构买入外汇所占用的人民币资金,可理解为金融机构买入外汇所付出的人民币。(该科目数据在2016年之后停止发布)
根据金融机构买入外汇来源不同,可分为四个部分:
(1)非银行部门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代客结汇。
(2)银行自身在银行间市场结汇——如银行境外机构的外汇利润以及境外融资的外汇资本金等。非银行部门和银行自身在外汇市场的结售汇统称为银行结售汇,该数据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按月度公布。
(3)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以来一些境外的金融机构直接进入我国银行间市场开展的外汇交易。
(4)国家外汇储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外币形态的收益会不定期的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兑换为人民币。
搞清楚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就会明白中央银行外汇占款指的就是当金融机构从上面不同的渠道把外汇买回来之后,又卖给央行,央行付出的人民币就形成了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剩下的部分就叫做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也就是说当金融机构买入外汇之后,金融机构卖给中央银行的部分,就形成了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
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对外汇进行交易主要有三种渠道:(1)一般指商业银行和央行直接进行结售汇,(2)商业银行与央行续做货币掉期,(3)商业银行以人民币形式购买外汇,并以外汇形式缴纳人民币存款准备金。
货币黄金——特指中央银行持有的黄金。
其他国外资产——有三个方面:(1)商业银行对吸收的外汇存款所缴纳的外汇存款准备金(2)商业银行以外汇形式缴纳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3)商业银行的对客远期售汇缴纳20%的准备金(2015年9月份之后开始实行的)
对政府债权——其中:对中央政府:主要指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二级市场)所持有或购买的债券的规模。因为货币当局不允许在一级市场直接认购政府发行的债券,这个科目主要指的是二级市场的购买。这个科目对中央政府的数量跟整个科目是一样的,说明央行持有的全部是国债。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比如说常见的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对政策性银行操作的PSL、再贷款、再贴现等。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这个主要是一个历史性的科目,是当时四大行改制的时候,中央银行给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的一个资金支持。(这个科目现在基本上是不变的。)
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这个很小,一般不关注。
其他资产——央行的固定资产和央行持有的一些境内投资平台的股权。
总负债科目
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其实就是纸币和硬币。纸币和硬币分为两种情况:(1)非银行的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和硬币,即M0——流动性货币;(2)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主要指银行缴纳的法定和超额的存款准备金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这个科目很小,且变化不大,一般不关注。
发行债券——主要指央票。央票已经很久没有发行了,也暂时没有到期,所以这个规模一直保持不变。
国外负债——主要指境外机构在央行开纳的账户,并且在央行账户里存放。
政府存款——国库。分三个细项:(1)地方财政存款(2)中央银行财政存款(3)商业银行划来财政性存款。
这个科目主要是对基础货币构成实质性的投放或者收缩,主要是跟财政收支的情况有关,具有明显的季节因素。比如像4、5月属于季节性的缴税期,一般这个科目会有显著的增加,而伴随着这个科目的增加,央行一般都会投放一些基础货币来对冲。
1.2.2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
总资产科目:
国外资产——主要指对非居民的一些债权,包括一些库存外币现金,存放境外同业,拆放境外同业,拆放境外有价证券投资、境外贷款等。
储备资产——分两个细项:(1)准备金存款,也就是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和超额准备金存款;(2)银行库存现金。
对政府债权——主要指银行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的规模。子统计项其中: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的规模和整个规模是一致的。(但是这里做一个特别的说明:根据笔者个人的计算,假如说这里的中央政府科目全部是国债的话,这个数据是目前存量的国债规模更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对政府债权虽然对中央政府的数字跟整个科目是一样的,但它其实既包括国债,也包括地方债。也就是说对政府债权这个科目包括银行持有的国债和地方债的规模。虽然这个科目名字叫中央政府,但是它的这个内涵是有所扩大的。)
对中央银行债权——这个跟上述货币当局发行债券这个科目相对应。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说明:总负债里还有一个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也就是说这个科目是没有轧差的。但我们留意到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是明显大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除了一些同业之间的拆借,还包括股本投资,这个是体现在总负债里的实收资本;另外,还有债券投资,比如商业银行持有政策性金融债,这个体现在债券发行科目。)
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主要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
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主要指对非金融企业的债权。
对其居民部门的债权——指的是对个人的债权。
总负债科目
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主要是纳入M2的存款,主要包括单位活期、单位定期,以及个人存款;还有一部分不纳入M2的存款,这个量很小,一般不关注;还有一些其他负债,这个一般也不太关注。
对中央银行负债——对应的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就是、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PSL等在商业银行负债端所对应的科目。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指存款性公司之间拆借、回购产生的负债。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可以看到该科目大部分是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主要指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如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影子银行存款(比如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保险资管等等这些通道的存款)。
国外负债——指境外的非居民在境内银行所开立的账户产生的负债。如境外的一些金融机构,以香港的汇丰银行为例,其在国内的如工商银行开立的一个人民币账户的存款
债券发行——银行发行各种普通债,次级债,二级资本工具等所产生的负债。
实收资本——银行通过IPO、增发等方式所吸收的资本。
1.2.3 存款性公司概览
如果把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跟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表合并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所讲的第三张表——存款性公司概览。
国外净资产——指货币当局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国外资产减去国外负债。
对政府债权——指货币当局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对政府债权相加减去货币当局的政府存款。
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指货币当局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加上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及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
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指货币当局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加上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货币和准货币——非常重要的M体系。
流通中货币——M0,M体系中第一层,指货币当局里货币发行的科目减去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库存现金。(M1指M0+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单位活期存款。M2指M1+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以及计入广义货币的对其他金融公司负债。)
债券——对应了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券发行。
实收资本——对应了货币当局的自有资金加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实收资本。
其他(净)——其余项目相互轧差。
1.2.4 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
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属于金融机构信贷统计表系列之一。
为什么要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专门来深入研究信贷收支表呢?原因是资产负债表里发布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数据:M0,M1,M2,即M体系,但是这个M体系的科目分类非常粗,无法得知哪些科目的变化导致了M体系的增长。因此需要在信贷收支表当中寻找跟M体系相对应的科目,来做一个更细化的分析。
在信贷收支表里与M1对应的有两个科目:
第一个科目是非金融企业存款里面的活期存款。
第二个科目是政府存款下面的机关团体存款里面的活期部分(说明:根据平时的观测,机关团体存款里面大概82%是活期。)
在信贷收支表里与M2对应的部分为:
M1之外再加上境内存款的住户存款,以及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存款的定期部分,以及政府存款下面的财政性存款里的预算外存款和中央国库管理商业定期存款,以及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加起来就是M2。
来源方项目的其他科目要做几个区分:
政府存款——政府存款里的财政性存款,跟货币当局负债表里面的政府款款有所差异。因为信贷收支表里面的财政性存款略微的大,大的在于两块:预算外存款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外存款
境外存款——指境外非居民的存款。
金融债券——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所募资金。
对国际金融负债——主要是国际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所开的账户的存款。
运用方的科目:
把这个科目和上述所讲的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做一个对应。
境内贷款——境内贷款下面的住户贷款主要对应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居民部门的债权。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加上下面第二块债券投资,减掉货币当局和其他存款性公司所持有的政府性债权对应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债权。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加上下面的股权及其他投资,对应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境外贷款对应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国外资产,但是前者要明显小于后者,原因在于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国外资产里不只是境外贷款。
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对应的是货币当局的其他境外资产,但前者要明显小于后者,因为货币当局的其他境外资产也包括一些以外汇形式缴纳的存款准备金。
其他项在此不做详细解读了。
1.2.5 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四家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的的信贷收支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四家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的的信贷收支表。
关于这几个表大部门分科目和上述所说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大部分是一致的,只是多了几个小的科目:
(1)在资金来源方和运用方分别增设了卖出回购资产和买入返售资产,主要反映了报表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的回购交易。
(2)增设了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主要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所产生的交易。
(3)增设了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存放中央银行存款,指从中央银行获得基础货币以及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上部分就是我们对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的九张表做了一个统计。
1.2.6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表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表属于社会融资规模系列表之一。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包括一些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跟上述所讲的信贷收支表里面的各种运用方区别在于:
社会融资规模可分成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金融机构的表内信用,主要指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和外币贷款。这里跟上述所讲的信贷收支表的各项贷款原理上相一致,但在具体对象上有所差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里的贷款指的是实体经济,因此不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拆放给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款项和境外贷款。
第二,金融机构的表外信用。主要分为三类:(1)委托贷款——包括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银行来代为发放和回收的贷款;(2)信托贷款——主要指信托公司以集合信托形式募集的资金所发放的贷款;(3)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第三,金融机构之外的社会信用。主要体现在:(1)企业债券,主要指非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表外持有的部分;(2)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认为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围还是偏小的,至少未来的发展应该要涵盖两个部分:(1)在金融机构表外信用部分需要增加金融机构表外理财(2)在社会信用里需要增加民间融资,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全社会的信用扩张规模。
2. 5月份社会资金流动银行代客即期结售汇接近平衡,外汇资产消耗极低。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首要科目是国外资产,5月份央行外汇占款减少了537.02亿元人民币,表面上看,央行动用外汇储备,对外净售出537.02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外汇,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央行持有外汇资产下降了呢?
笔者认为未必,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个角度,是银行代客结售汇,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677亿元人民币,似乎外汇占款的减少相匹配,但是677亿元的结售汇逆差里面包括过去签订的远期结售汇的履约额,如果将过去的远期合约履约额的影响扣除,那么真正对即期市场造成冲击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为310亿元人民币,已经接近平衡。
笔者认为,这种平衡的原因在于,5月份在美元走强的带动下,人民币虽然经历了单边贬值的走势,但是并未引发市场恐慌,所以购汇需求并未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央行并未直接干预人民币贬值走势,使得结汇的价格也比较好,刺激了结汇需求,从而使得即期结售汇市场日趋平衡。因此我们得到第一个结论,就是银行代客即期结售汇逆差并不是央行外汇占款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角度,我们来看其他国外资产,5月份该科目增加了525.67亿元人民币,我们知道,该科目主要是指银行以外汇形式缴存的准备金,因此把前后两个科目连起来看,就是5月份银行先从央行手中购买了等值500多亿人民币的外汇,然后又将这些外汇以准备金存款的形式还给了央行,那么银行折腾这一圈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再留意另一个数据,就是5月份银行代客远期售汇签约454亿元人民币,我们知道,银行签订代客远期售汇合约之后,一般都要在即期市场将敞口平仓。
于是我们就把这个数据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了:即银行跟客户签订了远期售汇合约,然后跟央行购买了等值的外汇将远期敞口平仓,同时银行比较有意愿持有外汇,因此将该等值的外汇以准备金形式缴存给央行。因此最终结果是虽然央行的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是合计的外汇资产变动极小,央行的外汇支付能力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央行默默呵护资金面,“求稳”意图明显
银行向央行购汇,消耗在央行的准备金,制约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因此央行采取多种方式向银行体系补充流动性。5月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增长了1223.51亿元人民币。不过央行补充流动性的方式,透露了更多的信息,5月份央行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补充流动性,第一种是7天逆回购,反而净回笼1550亿元,第二种是MLF,净投放1425亿元,第三种是国库现金定存,净投放400亿,第四种是PSL,净投放1088亿元。
从央行的操作方式上,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MLF和PSL补充中长期基础货币,在外汇占款下降的大背景下,预计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在短期资金面方面,央行增加了逆回购的操作频次,但是并无意愿降低逆回购操作利率,显示央行的意图在于维持短端资金面平稳,避免“钱荒”再现,但是并不想推动利率进一步下行,预计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仍将维持平坦。因此金融市场运转平稳,是货币政策“求稳”的第一层含义,而第二层含义则是社会舆论避免争议,这也就意味着降息降准等容易引起“大动静”的政策,也将会非常谨慎的使用。
另外,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政府存款,在5月份增长了715.91亿元,与缴税有关系,符合季节性规律,以上就是我们对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简要分析。
M1快速增长可能与商品房去库存有密切关系
5月金融数据中,引人注目的一项是一路飙升的M1,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4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8个和19.0个百分点。
我们来看一下M1的边际变化,5月M1增加10745.86亿元,我们知道,M1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的活期部分以及M0,其中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增加4600.56亿元,M0减少1622.46亿元,从而可以倒算出机关团体活期存款增加7768.16亿元。
如果我们把2015年以来的M1(扣减M0)的月度环比变动进行拆分,可以发现,M1(扣减M0)的变动,主要受到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的影响,而机关团体活期存款的变动主要受到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影响,变动相对平稳。
图:月度环比变化—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蓝)、机关团体存款(红)
来源:WIND
那么5月份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增加的4600.56亿元是从哪儿来的呢?如果我们再留意另外一个数据,就是5月份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5193.19亿元,我们知道住户中长期贷款的主要去向是房地产按揭贷款,因此如果我们把近期火热的商品房销售联系起来,就会发现M1的快速增长可能与商品房去库存有密切关系:
如果我们对M1的猜测是大致成立的,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M1增速这么高,但是通胀并不显著,股市也没有牛市?这是因为当前M1的高增长,背后是居民通过按揭贷款购房,资金流入到房地产开发商带来的,并不具备向通胀和股市扩张的条件。
银行信用投向仍以广义政府为主
我们再来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的运用方项目,5月份银行对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3343.99亿元,这个规模跟历史水平相比是偏低的,银行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28.38亿元,影响也不大,这两项并不是5月份银行信用投放的重点,而是“另有其人”。
信贷收支表运用方的两个“大块头”,一个是债券投资,5月份增加4770.16亿元,另一个是股权及其他投资,增加6594.51亿元。首先来看债券投资,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显示,受到违约概率加大的影响,企业债券净融资减少397亿元,因此银行债券投资应该以政府债券为主,中债登发布的5月份托管量显示,5月份银行间市场国债托管量增加1865.61亿元,地方政府债增加4673.31亿元,与我们的判断相一致。政府通过发债所融的资金,或者进入国库,体现为财政存款增加,或者增加财政支出,部分体现为机关团体存款增加,或者偿还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体现为非金融企业贷款增长放缓,均在相关科目的数据中得到印证。
而股权及其他投资,主要是银行的表内资金投向非标类资产,而非标类资产,则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项目为主。由于股权及其他投资,大部分走的是影子银行通道,所以股权及其他投资增加的6594.51亿元,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影子银行存款)增加的6253.04亿元可以相互匹配。
企业持续去化境内、外的外币杠杆
我们最后来看存款类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的贷款项目,5月份各项贷款减少178.14亿美元,其中境内贷款减少79.92亿美元,几乎全部由非金融企业贡献,境外贷款(以境内企业的境外控股公司为主)减少98.23亿美元,这说明企业在持续去化境内和境外的外币杠杆。那么企业的还外币贷款的资金从何而来呢?我们认为一部分来源于存量的外汇存款,5月份非金融企业的外币存款减少105.27亿美元,一部分来源于即期购汇,前文提到,5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677亿元人民币,折算成102亿美元左右,两者相加与外汇贷款的减少量相匹配。
另外我们也关注到,虽然5月份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但是居民持有外汇的意愿并没有明显增加,5月份住户外汇存款减少4.88亿美元,不增反降。
只要居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换汇行为,人民币的压力就不会太大。
3. MPA对银行行为的影响MPA里广义信贷的考核主要体现出来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绝对值考核,即考核的是广义信贷增速与目标M2之间增速的偏离度。目标M2的增速,以今年为例是13%,这是一个固定的值,这样也就框定了广义货币同比增速是一个绝对的值,而不是类似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相对数。
第二个特点,广义信贷的覆盖范围广,覆盖了整个银行的表内信用扩张的所有渠道,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贷款。这样就避免银行在不同的科目之间进行一些闪躲腾挪。
第三个特点,在计算广义货币同比增速时,是采用简单相加,并未考虑不同的风险权重。
如果具体到广义信贷的话,包括五个科目:
(1)各项贷款;
(2)债券投资,要剔除掉银行投向银行自己发行的债券,比如说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商业银行普通债,二级资本工具等等;
(3)股权及其他投资,主要是一些银行自有资金所做的同业投资;
(4)买入返售,主要是银行跟非银行机构之间所做的回购交易;
(5)银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放。反应一些其他资金的往来,比如银行在一些支付结算机构存放的支付结算资金等。
银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放跟买入返售资产的区别在于:买入返售相当于一个带抵押的借款,实际上是了转移资金所有权;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指的是在对方机构开一个账户进行存放,不改变资金的所有权。
MPA考核实施之后,对银行的行为笔者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改变:
对银行表内信用扩张中长期投向的一个改变。如上所述,由于MPA对广义贷款的增速做了绝对值上限,因此银行肯定要降低整个广义贷款的同比增速。
根据广义贷款增速的这五个项,银行要去压哪一项呢?就要考虑到上述所讲的MPA考核的几个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叫做简单加权,即直接相加,不考虑风险权重,因此对于银行而言要压收益率最低的那个资产。收益率最低的中长期资产是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里既包括信用债,也包括利率债,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MPA考核实施以来,也就是从2016年元旦之后,无论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的收益率都在不断抬升的最重要的原因,这是MPA对商业银行行为的一个影响。
那么MPA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季节性的冲击。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拆借也属于广义信贷的一部分,因此每当季末MPA考核时点的时候,银行都会收紧对非银行机构的拆借,但是因为银行对银行之间的拆借不属于广义信贷的内容,因此每到季末的时候,银行间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面都会出现冰火两重天。
那么MPA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第三个表现在于银行加快对表外理财的发展。银行通过表外渠道进行信用扩张,银行表外理财目前并没有纳入金融数据统计,因此我们也在呼吁尽快对银行表外理财进行统计,否则未来或许成为一个重大风险点。
4. 问答互动环节问题1:如何看出资金外流量?热钱波动?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资金跨境流动,暂时不属于我们今天分享的题目。资金跨境流动的话主要是涉及到两个表:一个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简称BOP,还有一个就是国际投资头寸表,简称IIP。今天作为这个问答的话没时间展开,以后有机会我再专门做一个讲解。
问题2:能否普及一下表内表外的区别?哪些可以做在表外?
答:表内表外它的区别在于银行的资产端,而不在负债端。也就是说无论钱怎么流,这个钱始终都是在银行体系的,始终在负债端的某一个科目。那么有没有通过银行资产端进行一个信用的扩张,这个是表内表外的一个核心的区别。那么哪些可以做在表外呢?一般来说,就是银行自身不提供刚兑的信用扩张的话都可以放在表外。
问题3:您刚才提到央行货币政策稳健性尽量不用有争议性的政策,加息、增加存款准备金这种尽量少用,那目前货币政策主要用什么呢?
答:现在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结构性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其实主要体现在这个钱给谁不给谁是有区别的。比如,通过PSL只投放给三大政策性银行,通过MLF通过不同的银行投放不同的基础货币,这是有区别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主要体现在要限定资金的用途。比如说,投放给国开行,主要是棚户区改造贷款等等;投放给农发行,主要是农产品收购;投放给进出口银行,主要是给进出口企业提供一些贷款支持。第三点,它主要侧重在提供基础货币,不去动货币的资金价格,也就是降息;也不去增加货币的派生乘数,即准备金率。
问题4:同业拆借利率用的多吗?
答:关于同业拆借利率,并不是目前央行的一个政策目标,那么跟同业拆借利率相关的央行的政策目标叫做逆回购操作利率。这个利率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立利率走廊的最核心的一个基础。那么应该说央行在建立这个利率走廊这个方面还是做了一个比较大的努力。这个利率走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下限,也就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那么中间的就是我们所说操作利率;最上面的这个上限就是我们所说的SLF,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利率。央行之前一直在降低这个SLF的操作利率,相当于把这个走廊收窄,那么这个是建立利率走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从目前的央行的逆回购操作利率水平来看,它认为目前的利率水平还是符合它的要求的。因此,我并没有看到央行要进一步下调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意愿。
问题5:能讲一下国内的债务情况吗?您认为会出现债务危机吗?
答:关于国内的债务情况,应该说现在关于国内债务率情况有很多说法,比如说中国的债务率过高等等。其实我认为关于中国的债务情况,中国的债务率绝对值过高,这个并不是大问题。因为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比较,中国的债务率绝对水平一直都非常高。如果单纯通过跟其他国家的债务率的绝对水平的比较,这个说服力是不足的。
我认为中国当前的最重要是债务增长水平过快,这个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应该说现在中央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它现在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来控制债务的过快增长。第一种方式就是所谓的政府加杠杆,通过政府发国债和地方债给平台公司,让他们来还过去所借的这个贷款。第二种方式是居民加杠杆,这个主要特指的是居民购房。我们知道现在商品房盖好了卖不出去,商品房库存它背后所蕴含的就是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贷款或者说杠杆。通过居民按揭贷款把钱给了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让他们去偿还开发贷和土地抵押贷款,让他们实现这个杠杆的一个转移。第三种方式是放开资本市场融资,让企业通过IPO或者增发等方式来募集资金,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拿募集的资金去偿还贷款,进而降低整个宏观杠杆率。应该说第三种方式在去年A股大幅下跌之后,遇到了障碍。
问题6:M1和M2的概念在现实中的意义是什么?它们两者有什么相关?
答:在现实中,M1主要是现金,非金融企业所持有的活期存款,:机关团体所持有的活期存款。M2在M1基础之上加上了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所持有定期存款以及居民所持有的定期存款,再加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的关系,M2包含M1.
问题7:基础货币M0如何计算,从M1到M2,是如何扩张的?
答:M0是央行统计并按月公布的,不是计算的。从M1到M2并没有一个扩张的渠道,货币扩张的渠道主要是银行体系通过表内的信用投放,信用扩张,扩张成银行的存款,银行的存款通过流入到不同的主体的不同的账户,然后形成了M1或M2。比如说银行向某个企业发放了贷款,然后这个企业拿到贷款之后就存到了银行,如果这个存款是活期存款的话,那么它就派生出来了M1。如果这个企业他拿这笔存款给工人发了工资,变成了这个工人的储蓄存款,这时M1就变成M2。如果说这个企业他拿到这个存款付给了上游的企业,买了原材料,那么这个时候还是在M1之间进行流转。
问题8:M1,M2增速不一透露了什么经济信息,原理是什么?
答:关于M1,M2增速不一样,应该说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我们刚才所分析的五月份的M1快速的增长,它背后反应出来的原理就在于房地产销售的火爆、居民购房的热情高涨以及居民按揭贷款增长很快有关系。那么随着下一步房地产销售额火爆程度的下降,我们认为M1与M2剪刀差也会收窄。
问题9:货币政策传导中主要是什么变动对银行信贷有主要的影响?利率或者货币供应量,这种货币政策影响区别大吗?
答:关于第九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货币政策的传导它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央行给银行钱。第二个层次是银行给非银行钱。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来对银行信贷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改变央行给银行钱的价格。那么第二种方式是央行改变给银行钱的规模。第三种方式是央行改变银行给非银行贷款的派生能力。那么从目前的货币政策的实践上看,央行主要是在采取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三种方式当中的后两种。一方面央行在补充或者增加给银行钱的规模,但是并不改变价格。第二种方式就是央行在限制银行向非银行的实体经济进行信用派生的速度和动力。
问题10:能从央行报表中分析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资金量数值或变动比率吗?
答:关于第十个问题,从央行的报表当中去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就目前而言,我还没有发现一个特别这个完整的框架。但是我过去写了两篇文章,相当于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了一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分化的分析。(1、为什么债券市场对疲弱的基本面无动于衷。2、MPA体系将有效抑制资金空转。——金融监管研究院)
问题11:央行这些报表的汇总和统计,跟国家统计局有关系吗?
答:央行的这些报表的汇总和统计的话,跟国家统计局之间是一个分工的关系。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它在发布所有数据的时候,金融数据的部分是由央行来负责统计的。国家统计局对金融数据这个部分的数据只是汇总使用的一个关系。
问题12:影子银行的规模能通过这几张表计算吗?不能的话缺了什么信息?
答:影子银行的规模可以从这几张表中得到部分的信息。一个是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里面的运用方项目下面的非金融机构贷款以及股权及其他投资。还有一张表就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里面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这三个科目可以提供影子银行的一部分规模。那么缺的部分就是银行的表外理财,这个规模目前是没有的。
问题13:社会融资规模具体和M1,M2有什么关系啊?没听懂。为什么要提社会融资规模呢?
答:社会融资规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金融机构的表内信用,就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和货币贷款,而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和货币贷款加上金融机构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两个加起来是派生出来的M1和M2。因此,社会融资规模跟M1和M2 的关系是一个包含关系。那么,社会融资规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表外信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商业汇票以及一些社会信用。之所以要提这个社会融资规模的话就是为了统计一些金融机构一些表外的信用扩大。
问题14:请预判下英国脱欧后我国货币流动性问题及降准降息的可能性?
答:英国脱欧之后,会使得中国的流动性被动收紧。因为英国脱欧之后,英镑和欧元都会下跌,带来美元的上涨,而美元上涨带动人民币贬值,人民币贬值会激发购汇需求,购汇就是相当于说是用人民币来买美元,这就会减少人民币,从而会使得中国货币体系的流动性被动收紧。尤其是现在恰好又逢月末和季末。因此这种流动性的被动收紧已经引起了央行的一个高度的关注。这也是今天下午央行专门发布声明,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关切。我个人认为央行对这个问题的应对主要是体现在,它会通过各种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等方式来投放基础货币来对冲购汇所带来的人民币的减少。但是关于降息和降准,我认为目前并不是首要的一个应对手段。
问题15:央行调整货币政策,是不是就是主要根据这些报表数据做出决策?多久调整审视一次?
答:央行调整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就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报表数据分析,其实是我们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手段和路径的一个事后推测。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这些央行的报表就是医生给病人拍的X光。
问题16:脱欧后,大家都抛售英镑和欧元,请问央行是照单全收吗?
答:大家抛售英镑和欧元更多的是一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现象,跟中国的金融市场相比的话,中国的金融市场跟英镑的交易很少。那么从今天的市场上来看,我感觉中国的境内机构的并不是在抛售欧元,而是在买欧元,来为之前的欧元的融资进行一个平仓,因此大家主要做的是卖人民币。